扭曲的异形、暴露的脏器、诡异的墓碑。
当一位画家声称这是自己在地狱的所见所闻,你会相信吗?
波兰画家济斯瓦夫·贝克辛斯基在一次“意外死亡”后画出了以上作品,并告知众人,这就是死后的世界。
看着画作,没有生命的鲜活、没有雨露和花草,色调灰暗、景物怪异,这一切似乎完全符合大家对地狱的幻想。
这些作品让众人感到害怕,并因此而远离这位画家。
然而,贝克辛斯基本人却突然惨遭杀害,又一次的步入地狱。
贝克辛斯基究竟遇到了什么?为何会画出“死后的世界”?他的两次死亡又是怎么回事?
我们需要追溯到1929年……
那年2月24日,济斯瓦夫·贝克辛斯基出生在波兰的一个村落里。
儿时的活泼可爱,常喜欢和小伙伴在户外玩耍,他感到现实世界是那么的幸福美好。
然而好景不长,这一切随着一场战争的爆发,化为了泡影。
在贝克辛斯基10岁那年,德国纳粹入侵了自己的祖国,二战全面爆发。
战争让少年看到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事件,毒气室、万人坑、腐尸上面盘旋着苍蝇,还有成年人那猩红而充满恶意的眼珠,更可怕的是各种各样的死状。
这些都让贝克辛斯基渐渐的感受到生与死之间那条神秘的分界线。
贝克辛斯基16岁那年,二战终于结束,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被战争耽误了学业。
此时他们终于能回到学校继续读书,而贝克辛斯基选择了建筑学作为他在大学的专业。
他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建筑学,是因为更容易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,还是想要修复战争带来的残垣断壁,又或许是冥冥中觉得建筑学能让自己的梦想得以实现?
总之,在大学里,专心学业的贝克辛斯基是愉快的,他深深地沉醉在建筑的美丽之中。
然而,大学毕业后,贝克辛斯基却发现建筑学从事的工作毫无趣味。
尤其是刚毕业的他,只能得到建筑工地助理这一类的工作,每天被人使唤着干些谁都能做的杂事,自己几乎要沦为人群中毫无特点的一个人。
梦想超越现实,也离不开现实。
贝克辛斯基即使内心厌烦,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在建筑工地上班,私下却一直在自学摄影、雕刻、绘画等多种艺术创作技法。
3年后,哪怕父母再三劝说,贝克辛斯基还是辞去工作。
他说:“我真的厌倦了建筑工作,我要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”
于是,26岁的他投入艺术的怀抱,并以此为生。
那么,自己该创作怎样的作品呢?
贝克辛斯基也思考过这样的疑惑,但没多久,他就找到了自己的思路,那是他从自己童年和工作经历中挖掘灵感。
灰暗的土壤、冷色调的金属、各色粗硬或细软的电线,再加上贝克辛斯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一个个作品被创造出来了。
可是,贝克辛斯基的作品却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。
因为他的作品无论是摄影、雕塑还是绘画,都拥有一种压抑感。
荒凉的风景、粗糙的物体、失真的脸庞,这些都让看到贝克辛斯基作品的人产生忧伤和悲凉的感觉。
此时距离二战结束已经有十多年了,可战争的阴影似乎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,这让他们更加喜爱那些描绘温暖美好风格的艺术作品。
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,贝克辛斯基就没准备回头,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,直到那次死亡的到来……
⊥11
巨大的撞击、尖锐的噪音,贝克辛斯基眼前一黑,他感觉自己的意识好像离开了身体,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。
他说不出这是什么地方,为何会让自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很多人出现在自己身边,左右望去却看不清脸,人们都在往一个方向走,而贝克辛斯基也有所感觉,随着人流前进。
在这里,贝克辛斯基看到了很多恐怖的场景,但他却又觉得有一丝莫名犯人熟悉。
“扑通!扑通!”心跳声响起,贝克辛斯基眼前一黑,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身体里。
随后就是一阵阵的疼痛传来,他艰难的睁开眼睛,看到刺眼的灯光和洁白的天花板。
听着周围人的谈话,他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,自己遭遇了一场车祸,甚至因此而心脏骤停10分钟,直到现在才被抢救回来。
贝克辛斯基被转移到病床上接受治疗,回忆起那些光怪陆离的所见所闻,他忽然明悟,“原来我看到的是死后的世界啊!”
在此之前,贝克辛斯基的作品虽然也是灰暗的色调,但人们总能看出其中想象的部分。
直到这次车祸发生,恢复之后的贝克辛斯基画风渐渐改变了。
诡异的无脸人群、似曾相识的风景、形态各异的尸体,贝克辛斯基的作品让参观的人一阵毛骨悚然,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也在哪里见过这些东西。
对此,贝克辛斯基这样说:“我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东西,画得像在梦中摄影的一样。”
有心人一查证,立刻发现了贝克辛斯基最近那场死而复生的车祸事件,此时再看贝克辛斯基系列画作名称“死后的世界”,一切有了答案。
在贝克辛斯基心脏停止跳动的那10分钟,这位画家看到了死亡的世界,死而复生之后,他将自己看到的东西画了出来,因而引发众人的恐惧。
从悲凉和忧伤,到恐惧和诡异,贝克辛斯基的作品风格改变了,但他的生活却没有改变,不欣赏他作品的人依然不为所动,而喜欢他绘画风格的人更加喜爱他的新风格。
生存还是死亡,这是一个好问题。
从古到今,人们一直研究生命,如何活得更久、如何避开死亡,可是真正面对死亡,又有几个人能平静对待呢?
贝克辛斯基的创作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参观,他也被人们称为“地狱创造者”、“守墓人”、“重口味画家”,而众人的观点分为以下两种:
一部分人相信这是死后的世界,还宣称自己也在梦中见过。
另一部分人,则一口咬定这是画家的营销手段,世界上根本没地狱,死亡就是终点。
面对众人的争论,贝克辛斯基不置可否。
过去他的风格就富含大量的空想元素,如今人们以此认为那些“死后的世界”是自己的幻想又何妨。
其实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。
艺术家的性格大多都很有特点,而在人们的想象中,像贝克辛斯基这样画风恐怖的画家,性格一定也有不少诡异之处。
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。
在家人和朋友面前,他是风趣而幽默的;在同行和观众面前,他是健谈且博学的;而在陌生人的面前,他是寡言却豁达。
这样的性格也注定了贝克辛斯基不会激烈的为自己辩解,而是更关注过好自己的生活,其余都献给了艺术,不为世俗的眼光而烦恼。
也许在人们看来,贝克辛斯基的画风狰狞、恐怖,多看几眼甚至会产生不适感。
但是,作者本人却不是这样想的。
⊥1110⊥
即使见过死后的世界,甚至创作死后的世界,但贝克辛斯基却认为自己的作品包含了很多乐观、幽默的成分。
他将“地狱”带来人间,不是为了带给人们恐惧,而是希望观众能够从狰狞的画作中体会到活着的美好,更加珍惜这个和平的世界。
为此,贝克辛斯基多次将自己的画作进行展览,希望能唤醒那些生无可恋的参观者,让他们因为恐惧而珍惜生命。
虽然生在二战前,贝克辛斯基却是个很“时髦”的画家。
并且,他发现一个好东西。
也就是“电脑”。
那是1990年,在那会儿,电脑还不流行,但贝克辛斯基却已经察觉出未来的潮流。
并在此后,将自己最主要的创作方式更换为数字媒介端口。
换了创作方式,他的作品依旧是极简风格,用那些简单到极致的背景来搭配超越自然的人体和事物,这样独特的画风让贝克辛斯基在画坛拥有着极强的辨识度。
是啊,艺术家不一定引领潮流,但一定不能不懂潮流。
后期的贝克辛斯基作品都是用数位记录下来的影像,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他的作品有很多都保存完好的原因。
从小在二战的烟火中长大,贝克辛斯基早早就明白,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,而那次生死徘徊的10分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。
可惜的是,现实却很残酷……
1998年,贝克辛斯基的妻子因病去世,这个不幸的消息让画家失落了很久。
他告诉自己,“死后的世界我已经见过了,我也已经69岁,不年轻了,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在那里重逢。”
他原以为这样的坏消息不会有很多,可在1年后的圣诞夜,儿子托马斯也去世了,儿子死于自杀,而雪上加霜的是,是他这个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尸体。
白发苍苍的贝克辛斯基再一次见证了亲人的离世,这让他再次陷入悲哀。
他想起了妻子死后那段时间,自己在家里的客厅钉出的一副作品,还写着“我去世后转交给我的儿子”。
可现在,自己这个老父亲还在人间,儿子却已经前往死后的世界。
2002年,那是贝克辛斯基最后一次展会,他忽然说了一句话,引来人们的深思。
“我们都将得到死亡,死亡也确实可怕。但我怕过程中的痛苦,而不是死亡带来的虚无。”
然而,有时我们越是不想遇见什么,反而会被命运捉弄。
贝克辛斯基几年后体会到了这一点。
2005年2月22日,这是他76岁生日的前两天,有人发现这位暗黑风艺术大师被人杀害了。
衰老而虚弱的身体被连续用刀捅入十几次,这样的死亡会有多痛苦,让人难以想象。
更加让人伤感的是,杀害贝克辛斯基的凶手是他一位画家朋友的儿子。
这位十多岁的少年多次向贝克辛斯基借钱,但贝克辛斯基没有借,于是少年一怒之下,便举起了那把尖刀……
这位后半生都在创作“死后世界”的波兰画家终于去往了真正的死亡世界,那是初见还是重逢,谁也说不清楚。
⊥11
10⊥
曾有人问贝克辛斯基,为何不给自己的作品取名?
他说:“一幅艺术作品,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组成的,而我不愿意让一个名字影响了欣赏者的观点。”
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画家,即使风格较为阴森恐怖,还因此不受大众喜爱,甚至在他的祖国波兰也不受欢迎,但这也不能影响贝克辛斯基拥有乐观而豁达的心态。
他是见过地狱的人,更是将地狱带来人间。
他的艺术作品需要谨慎观赏,那画笔下的诡谲场景,甚至让很多人只敢在白天观看。
他见证了历史,也组成了历史,无论是重口味艺术家,还是“守墓人”,都让我们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。
生存和死亡,我们都更加向往生存,可是死亡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。
也许就像贝克辛斯基说的那样,见过死亡会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人生,而这就是贝克辛斯基这样的“另类”艺术家存在的价值。
你还知道哪些经历传奇、作品离奇的创作者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也许明天会讲他的故事。